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黃柏勛

AI時代,為什麼發現問題與定義問題的能力變得更加重要?



關於發現問題的能力,我以前也有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 (未來職場,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,發現問題的能力也很重要)。但在今年初,ChatGPT和其他生成式AI的驚人表現,促使我重新思考新科技對於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的影響。其中,我發現AI強化了之前的結論:發現與定義問題的能力,是未來不可或缺的技能,但卻也是現今我們最缺乏的一項能力。


可以解決的「問題」反而成為了稀缺,問題需要被挖掘:


首先,提升發現問題重要性的因素,在於問題本身已成為一個稀缺;過去那個四處是機會、只要專注在一件事就能成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。在2000年以前,因為台灣的經濟在起飛階段,人們的生活品質差,因此有志的商人可以專攻一個商品或產業,把產能的問題解決、成本壓低就足以取得成功。然而,隨著人們的生活品質提升,市場的需求逐漸飽和,單單解決公司的營運問題或提升效率,也無法賺到錢。


這樣的現象不只在台灣,若從數據上來看,在所有已開發國家裡,經濟上的問題大多不是「供給不足」,而是「需求不足」。 例如在日本,早在1980年代人們的基本需求都已被滿足,國人對商品的消費量下滑,導致無法帶動內需的運轉,只能依賴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金融手段來刺激經濟。雖然在日本販賣的商品琳瑯滿目、千奇百怪,但都不足以提升國家的經濟。這在開發中國家正好相反,例如疫情前的中國,因為市場年輕、慢慢變富,因此對於商品的需求旺盛,許多企業都迫不及待要賣東西到中國。前者在思考如何創造需求(發現、定義問題),而後者則是思考如何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(解決現有問題)。


由此可見,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,市場會逐漸從供給限制轉為需求限制。而台灣也漸漸步上日本的後塵,企業必須將焦點從規模生產轉移到行銷、高階客製化或進攻利基型商品。能夠成功開拓新藍海的公司,都是能夠重新定義問題,找到人們未曾考慮過的問題著手。例如:Tesla重新定義汽車從吃油變吃電的。


AI讓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降低:


接下來,我們看到AI的因素。


過去,知識型工作者的優勢在於,電腦無法處理較不連貫、並且需要人類判斷的工作,因此需要依賴人機合作來完成,例如:製圖、美編、寫作、寫報告等白領工作。以前因為AI還不夠成熟,沒有能力處理這些需要創意和發想型的工作。然而,隨著電腦運算的逐漸強大,機器學習可以找到這些發想型工作的模式,藉此取代人力;ChatGPT就是最好的證明。有些工作,甚至AI可以做得比人還好。


換個角度來看,知識型工作者花最多時間的事,是從Google取得資訊,加以整理與統整後,產出一份報告或作品。看看股票分析師、市調分析師,他們做的工作大都是統合資訊並且呈現出來。但如果ChatGPT或Google Bard可以在十秒內搜集到所有數據,並加以整理,這些白領工作者的價值就降低很多。


解方:做AI沒辦法做到的事:


雖然AI的功能十分強大,但他始終是透過學習現有資料產生的。他能解決的問題,是已經有解答的問題(也許答案藏在Google的某處),他自己並不會探索新的問題,再去找解答。此外,AI解決的始終是人的問題、滿足的是人的需求,若沒有人類給他指令要解決什麼問題,AI將無法發揮價值。因此,人類的價值在於如何利用AI,解決未被解決的問題或未被滿足的需求。


以上的陳述可能有點抽象,舉個例子:想像我們生活在汽車還沒被發明,只有馬車的時代,但我們有ChatGPT跟網路。若我們要解決運輸的問題,ChatGPT給的答案可能是如何提升馬車的效率。但若亨利福特腦中產生汽車這個抽象概念,並告訴ChatGPT,請他整理所有能夠將此概念實體化的科學、工程知識、需要的人才等等,那麼我們很快就能研發出一台新的汽車。這就是AI的價值,他可以回答一切已有解方的問題,但人才能將這些答案,再創造出新的價值。


結論:未來的成功人士,是能提出問題,並利用AI的人


AI的強大功能我們有目共睹,雖然許多工作會被取代,但它同時也解放了人的許多腦力。若我們只想著如何提升工作能力,直接與AI競爭,那麼必然會敗下陣來。我們應該做的,是提高自己的觀察力、對事物的洞見分析,重新思考人、事、物的價值,產生新的構想與AI合作,才是對的出路。但如前述,在已開發國家裡,要達成此目標更加困難,也因此,人們更應該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。


References: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