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黃柏勛

供應鏈風險管理—潛在風險來源整理

已更新:2023年3月4日

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第一步,了解風險的來源


前言:

供應鏈的風險管理,在近幾年已成為企業的重要課題。許多公司在受到中美貿易戰與疫情的衝擊後,發現過去強調效率、低成本的商業策略相當不堪一擊。顯然,與節省生產成本相比,缺貨、斷鍊的問題所造成的潛在損失更加龐大。因此,供應鏈韌性的議題不斷地被提起。


而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第一步,就是要了解可能的風險來源。本篇文章,將分類不同的風險來源,讓企業知道應該如何歸納潛在風險,做出相關的因應。



 


供應鏈的風險來源:

供應鏈的風險主要可分為外部性與內部性風險。外部性風險,主要與公司的上下游、市場或環境有關;而內部風險,則主要與公司內部的營運相關。



風險的外部來源:

供應鏈的外部風險主要分為需求端、供給端與環境:


需求端:

需求端主要的風險是下游客戶的需求變化(包括量與質量要求)以及出貨問題。例如:受到居家工作的影響,筆電的需求突然暴增,上游的廠商難以因應大量的加單要求。這些問題,就關係到生產商的產能、庫存管理等,管理相關的能力。企業必須思考如何同時降低自己的營運、庫存成本,又同時滿足客戶需求。


供給端:

供給端最常見的風險,就是原料缺貨與延遲交貨的問題。若是缺少關鍵零組件,基本上商品就無法出貨,使得公司本身的交貨進度也跟著延遲,或是缺貨損失。前兩年,汽車業就因為車用晶片缺貨,而導致無法交車的窘境。有的車廠甚至在思考自己投資晶片生產的事宜,畢竟缺料造成的損失相當巨大。


供給端的另一個風險是供應商無法提供合規的產品。在做產品設計時,也許因為技術或產能的不足,導致供應商無法提供支援,此類風險需仰賴溝通與合作來解決問題。


環境:

環境的風險可用PESTEL模型分析(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科技、環境、法律),這些環境因素的變化,都可能導致企業的營運出問題。值得關注的是「法律」與「政治」問題,隨著貿易戰、供應鏈脫勾的影響,貿易法規變得越來越雜,企業需了解法規對於產品銷售的衝擊。此外,近年的FTA項目與規範,如:RCEP、TPP、EVFTA等,都可能影響到出口產品的競爭力。


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議題是ESG。在歐美,ESG已變得相當重要,但此概念在亞洲仍不普及。企業必須了解自家的供應鏈是否符合市場與法規的要求,才能順利的打入高端國際市場。



風險的內部來源:

除了外部風險之外,企業內部的風險也必須管控。隨著企業走向國際化,公司內部的生產流程與物流變得複雜。若是缺乏良好的管理,很有可能造成自家出貨的混亂,因此,必須正視這個風險。而企業內部風險,則主要分為營運管理與控制。


公司的營運管理:

此項目包括產品生產的所有課題。舉凡進貨、倉儲、生產、庫存、物流、出貨等管理,都包含在此項目中。任何一個環節出錯,都可能導致出貨不順利。這些項目大多為生產管理師的工作,供應鏈管理師可以與生管人員配合,分析並設計出同時兼顧彈性與低成本的生產流程。


除了產品生產與物流之外,金流也是很重要的項目。如何確保資金的來源穩定,也是供應鏈管理師必須分析的問題。


控制與控管:

公司在營運時,會制定許多SOP與品質管理的規則,包括:採購量、品管、匯款等等。這項風險管理的工作,在於確保這些規則被確實的執行,並思考如何優化。相關的分析手法,包括精實生產與六西格瑪方法等。此外,公司也可以參照ISO標準等,來檢視自家的管理守則。


 

結論:

本篇文章整理了供應鏈可能產生風險的來源,企業可用本篇整理的項目,對公司做分析。在知道風險的來源後,企業需評估風險可能產生的衝擊,並準備備援方案。至於這些相關的主題,則會在以後的文章分享。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