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黃柏勛

人際、公司、社會的第一原則 — 思考你能提供什麼價值



世界,或更精確的說,涉及人之事物的運作本質,就是價值的交換。凡是人際間、公司、市場、或是社會,其運作的基本動力,都逃不過此原理。反之,若沒有價值的交換,一段關係是不會持久的。


舉例:好朋友與普通朋友的差異在於:好朋友,彼此有對等的價值交換,像社交、情感價值。因此,人更願意花時間、甚至金錢在好朋友身上。而普通朋友,則是因為沒有對等的價值交換,僅有表面上的交流或是單方面的價值提供;除非我們真的很無聊,否則約普通朋友,大都是最後的選項。而朋友的稱呼,只是禮貌的說對方對我不重要的說法罷了。也許有人會說,人的相處重點在真心,不是像交易一樣。但這並不符合現實,因為人的時間與精力有限,選擇用在哪裡,當然取決於價值。


你拿什麼價值來交換?

但在討論「如何」交換價值前,需要先思考的是,我拿「什麼」價值交換。今天在書店裡,有上萬本書,探討不同的主題,如:提升人際關係、促進公司銷售等策略;只要拆開他們文字的包裝,就會發現,他們都在探討一個問題,那就是「如何交換」價值。例如:人際關係的書會要你打點儀禮、學習溝通、禮貌待人,這些都是在學習如何包裝你提供對方的價值。學會這些策略,他人會更容易接近你。然而,真正的能深入、延續關係的,仍取決於你能提供的對方需要「什麼」價值,而這也是人時常忽略的。


沒有價值的交換,就沒有後續:

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人,他的言行舉止,都符合高標準,活得像個「君子」,我們會想接近他;然而,卻不是每個人,都想要與這個人建立深入的連結,頂多維持表面的朋友關係。顯然,當一個有禮貌的人,可以讓人感到相處沒壓力、不排斥,但真正決定關係深度的,還是你能提供的價值。反過來說,為什麼對方會想跟我們建立關係,也是考慮我們可以提供的價值。因此,人必須時時思考,為什麼其他人要跟我來往?究竟對方只是無聊想找人聊天,還是因為我能帶給對方啟發與快樂。若只是表面上的交流,沒有價值的交換,很容易就斷了連結。


價值的交換,亦可以從人與人之間,延伸到人與公司,或公司與市場之間。例如:找工作,要問自己可以提供公司什麼價值;創業,要問公司可以提供市場什麼價值;政治,要思考政黨可以提供社會什麼價值。總結來說,只要涉及自己以外、與他人相關的所有互動,都存在著某種價值的交換。這也是本篇文章的核心重點。


什麼是價值?

價值是一個主觀、抽象的存在。對於每個人,都有各自的解釋。但他可分為兩種,一種是攸關生存的需求,比較硬性的,例如:吃飽、住得安全、資訊等,財物、物質相關的。另一種是比較軟性、涉及心靈感受上的,例如:陪伴、依附、安全感、道德感等。但一個重要的原則是,價值是一個難以量化衡量的東西;此外,價值也是可以無中生有,被創造出來的。這就是為什麼需要時時去思考價值的原因。如果只持有單一種價值觀,容易把價值當成理所當然,而無法靈活的面對人與人的關係。


如何判斷是否有價值?

雖然價值具有主觀性,但並不代表價值完全無法衡量。本質來說,價值就是一種需求。對我個人而言,我會使用一些理論來思考,例如:克里斯丁生的《用途理論》。書裡提到用途(價值)分為解決不方便、情感價值、社會價值這三種。另外,也可以從各種心理學家的理論,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探討。最後,有些人會說「人性」,也是好的切入點。當然,這些理論並不是絕對的,但他具有啟發性,能讓你快速知道「喔!原來這東西對人來說可能很重要。」


思考他人需要什麼價值

若人際關係的重點在於交換,那麼在思考價值時,也應考慮對方是否重視這份價值。例如:找工作的時候,要思考如何提供僱主重視價值,萬一你提供的不是對方需要的,那麼也是徒然。或是,你能說服對方他需要你提供的價值,也是個方法。許多畢業生發現雖然在學校很優秀,但到職場上卻沒人要時,或許就是雇主對你的所學看不出價值。


結論

思考提供「什麼」價值,是所有人際互動的起點,也是應對生活大小事的原則。若沒有辦法清楚地義價值,那麼不論手法、策略多麼高明,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,或是交換到自己想要、重視的東西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