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黃柏勛

學習哲學的好處到底是什麼,而我們又該如何去學他?



前言

過去我也和多數人一樣認為:哲學就是給太閒的人學的科目。成天討論著沒用的議題,對社會也沒有貢獻;哲學家,就好像活在另一個世界一樣,講著沒人聽得懂的東西,然後在背後嘲笑別人無知。這讓人感覺,學習哲學感覺真的好沒必要。


一直到後來,我遇到了幾本好書如 《投資快思X操盤慢想》《哲學武器》等好書,才慢慢瞭解到,原來之前會覺得哲學沒用,是因為用錯方法來看待它了。在換了一個角度學習哲學後,哲學確實變成了很棒的武器,幫助我更理解生活中的事物。


這篇文章,想分享給各位讀者,究竟該怎麼利用哲學這門科目。好讓哲學能從沒價值的東西,變成生活中的黃金。


哲學到底該學什麼,為什麼那麼多人誤解哲學呢?

說到哲學,我們主要學習的分為兩項:哲學家的思考過程與產出的結論 。這兩者的關係在於:前者探討一個哲學家,在什麼樣的背景,多少的證據下,透過邏輯的推演,而得出後者的結果(例如:笛卡爾說出”我思故我在”的結論)。


若問學習哪個比較實用,相信讀者會回答思考的過程。但奇怪的是,許多哲學入門書,都花大篇幅,介紹哲學家產出的結論或是他們分什麼流派;卻很少有書著重在解釋, 為什麼 會有這樣的結論產生,以及這結果對我們有什麼影響。彷彿告訴讀者,哲學這門科目,就是在學習誰提出了哪個過時理論,對我們毫無幫助。


而不只哲學書,在學校上的歷史課也是如此;老師們從來就只叫我們背:什麼人,在什麼時候,提出了什麼理論;完全不在乎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產生。難怪大眾會如此鄙視哲學,也是為什麼,許多人想好好了解哲學,卻碰壁的原因。畢竟讀完這樣的哲學後,與書呆子又有什麼分別呢?所以了解哲學魅力的人,自然也就越來越少。


學習對的哲學,對我們的好處無限大。

至於學習哲學家的 思考過程,比得到的結論 重要的主要原因,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科學的進步,哲學家的結論,往往會被推翻;但在他們的理論中,有些本質性的概念,卻是可以被保留下來的。若我們能詳加研究他們的思考過程和所舉的證據,就能抽絲剝繭、去蕪存菁,留下能為我們生活,帶來改變的思想與概念。這,才是哲學,真正有用的地方。


舉個例子,馬克思所提出的「 異化理論 ,」是想解釋過去在工業時代,勞工如何被雇主,用不合理的制度壓榨,而導致精神上的崩壞。相同的理論,用在勞工工作環境,已比兩百年前進步的今天,應該非常難以做聯想。但若我們往更深層的概念,去探索他的理論,就會發現,異化理論含有「被自己創造的系統控制」的本質概念;而這才是該理論有價值的所在,也是能被保留到今日、不被忘記的原因。


換句話說,在馬克思的工業時代,這樣的概念可說明:為了效率而精細設計的勞資關係,反而成為勞工健康與社會發展的絆腳石;雖是世人創造出的系統,但卻沒人任何人有辦法改變它。而用在今天,則可套用到,我們的金融系統、資本主義、政府官僚等等。想一想,他們是不是原本也為了更有效地讓發展社會,而被設計出來的呢?但到頭來,這些東西反而控制了我們,讓我們必須去支撐他,使之不會倒。不僅從服務我們的角色,變成了被服務的對象,還使許多人們為此受苦受難。


由此可知,研究哲學家的思考過程,有兩大好處。除了表面上,可以模仿哲學家的思考流程和其嚴謹的態度外,還能累積更多本質性的概念,讓我們能更加了解我們存在的世界,其運作的原理,而讓各項決策變得更加圓融。(有點類似查理蒙格,普世智慧的概念)


結論

總之,哲學絕非我們印象中的那樣,整天談論無意義的問題,然後使用艱深的詞彙來包裝;雖然不否認,確實有些哲學家在做這些事。但大多數的哲學家,是想盡力探討,為什麼世界會存在、世界是如何運作的、生存的意義又是什麼等,而產出許多解釋世界的理論。這些理論有些雖然深奧,但卻與我們息息相關。只要我們學會如何去解讀他,並且擷取精髓,就能借用哲學家的觀察力,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無往不利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